黄色预警,预测空气重度污染将持续2天及以上。
因此,仅就经济价值而论,人们似乎可以断言,中国未来大规模缩减和放缓核电的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有许多分析人士正确地指出,社会对核辐射的恐惧所造成的危害可能更甚于核泄露本身。
这就是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留给后人的代价高昂的遗产。也就是说,下一次核事故将不再会是地震或海啸引起,而必定是其他某种我们现在根本不可能想像得到的因素造成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废弃的控制中心客观地说,或许确如许多业界专家及政府决策者所言,即便发生过美国三哩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等严重的核泄露危机,但核电仍是迄今为止成本最低、对环境破坏最小的能源生产方式。有人估算,福岛事件以后几年里的暂时冻结直接或间接影响到6000至8000亿元中国核电及相关上下游产业。而且,若以目前的生产水平测算,未来50年内,中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将被耗尽。
几乎在2011年福岛核泄露发生的第一时间,世界上拥有核电站的所有大国其中包括美国、俄罗斯、欧盟诸国及中国均要求对本国的已有或在建的核电站全面加大安全检查力度,有些还迅速调整了核政策。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下,乌克兰政府还于2010年底决定,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地区设计专门旅游线路,对普通游客开放,目的是为了让世界人民永远记住这段悲伤的历史,认识核设施安全的重要性。实际上,在此之前,全国已有多个地方开启了园区环评的瘦身工作。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蓝虹看来,目前规划环评所遭遇的困境恰恰证明了负面清单重要性。但她也表示,随着产业园区负面清单制度的试点,未来环评工作会更加直观和清晰,在禁止项一目了然的同时,产业园区环评工作的开展也会更有效率、更有操作空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作为集中承接企业的载体,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也紧跟步伐。而在规划环评方面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无疑是为环境保护购买了一份双重保险。
陈吉宁曾在去年10月表示,规划环评意见难以形成刚性约束,也没有一个追责的机制,所以规划环评中未评先批的现象比较普遍。有分析指出,正因为规划环评处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所以它才能够有效地控制住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
针对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的产业园区,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日前在向人大做报告时强调,将开展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负面清单管理试点规划纲要要求,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消费,制止奢靡之风。规划纲要要求,建设现代传媒体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干是组织污染防治,说是动员公众参与,进行宣传教育,不但要干好,还要说好。
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我国环境形势严峻,人口多、资源紧、经济强的特点,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追求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尤为强烈。信息公开对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监督企业守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健全社会监管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2015年,各地12369环保举报热线相继开通了微信举报平台,全国共收到并办理举报线索1.3万件,件件有着落、有反馈。绿色消费是生产方式转变新动力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变革。
同时要给公众做科普,这是最好的科普时机,在公众最关心的时候,科学解读环保知识。生活方式绿色化将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推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
实践表明,全社会自觉参与和践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化转变,将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报告会上,陈吉宁讲述了辽宁盘锦黑嘴鸥保护使者刘德天的故事,目的是告诉大家,不要小看每一个人的贡献和成绩,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看似微不足道,却可以汇成保护环境的巨大能量。杜少中认为,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责就两个,一个是干,一个是说。杜少中认为,环保公众参与工作应该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积极推动,企业和个人参与,媒体和社会监督。十二五以来,环保部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主动公布空气、水环境质量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环境信息,发布重点排污企业和违法排污企业名单,实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全本公开、政府承诺文件公开、审批决定公开、环评机构和人员诚信信息公开。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公众参与。
十二五以来,环保部门依托六˙五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纪念活动,运用各种媒介和手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推动绿色环保观念深入人心。陈吉宁在报告中要求,继续加大对公众参与工作的推动力度,动员公众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
推动绿色发展不能靠政府一家唱独角戏,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行动。2015年,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科技部等十部委不久前出台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目的是发挥绿色消费的引领作用,建立绿色服务供给、金融扶持的长效机制。
政府是社会运行的组织者,要积极动员公众参与,让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生活方式绿色化要求对资源充分利用,这里面有很多领域可以开发。
加快改善环境质量对公众参与提出新要求陈吉宁在报告中说,规划纲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全面部署,特别把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气象新境界新思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向深入的重要载体。一个人持之以恒干了20年的环境教育,感染了很多人加入到环保工作中。现代传媒可以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深入宣传绿色发展的知识及价值取向,逐步增强公众忧患意识、节约意识与责任意识,让绿色理念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百姓的自觉行为。生活方式的变革带动生产方式转变。
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和基础。环保部门应该及时发布信息,跟踪污染事件,对事件做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估,要有科学依据,要准确。
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政策指引。杜少中认为,生活方式绿色化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问题时,把绿色观念放在首位。
绿色生活方式是要尊重自然和生命、崇尚节约、提倡再生利用的生活方式。公众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事业中最广大、最根本的利益主体,也是落后产能淘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绿色转型的最直接受益者。
陈吉宁在报告中提到,绿色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重大变革。绿色发展理念催生出的新产业、新生产方式、新消费方式,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绿。陈吉宁在报告中呼吁,公众应自觉从自身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等小事、身边事做起,积极参与少开一天车、空调26度、光盘行动等环保公益行动。杜少中认为,环保部门要用好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依托互联网搭建公众参与平台,了解更多公众的呼声,让环保事业充分体现民意,有效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今后5年,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需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需要系统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中国。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宣传教育是动员公众参与的重要途径生活方式绿色化,要求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要求。
有效的公众参与将有助于促进绿色发展和打造经济升级版。是具体的、生动的、广泛的,而不是抽象的、枯燥的、单一的,它将引导企业家主动采取绿色生产方式,鼓励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